找到相关内容927篇,用时10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汉传佛教翻译刍议

    汉传佛教翻译刍议)  法 成  引 言  提起「翻译」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可以说是相当熟悉的:对于我们佛教徒来说,更加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今天能够信仰和研究佛学,与古代大德致力於...资料,只有始皇四年前243)传入说,对它从情理才说得通。因此,大体可以肯定,秦始皇时传入说比较可信。  佛教要想向外发展和传播,首先须要让人们对它理解。同样,要让中国人们接受它,也须先要让大家发生...

    法 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0364788.html
  • 国禅学的发展

    国禅学的发展-胡适)  我何以要讲印度禅呢?禅学来自印度,虽然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不过要懂得中国禅,须懂得印度禅。所以先讲印度禅,做一个引论。   关于研究印度禅的书籍,有以前香港大学校长Sir...此字是印度文与日耳曼文的混合语,在英文中为牛轭,引申起来,是管束的意思。即如何才能管束我们的心,训练我们的心,使心完全向某一方向走,而能于身体、精神和知识发生好的结果。  在印度未有佛教以前,即...

    胡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2665578.html
  • 论儒佛之融贯

    论儒佛之融贯)  汪乃珍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此曾经预言:“中国的儒家思想与印度的佛家思想,终必兴盛全世界。”见历史的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印度的佛家思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正宗,而东方文化也可...人与人之间家庭与社会正常关系之方法。  佛家于二谛义章卷:“无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此人不识如来真谛。”此外又有四恩:报父母之恩,师长之恩,报效国家,救度众生。五戒:不杀生仁)、不偷盗义)、...

    汪乃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5966318.html
  • 试析洞山禅法之特质

    试析洞山禅法之特质)  蔡日新  石头所创之偏正回互禅学,经药山、云岩两代禅师笔路蓝缕,惨淡经营,至洞山(807——869)出世,则其宗门大显,青原禅之理论至此已趋圆成极致。因此,厥后的历代禅师...亦与他在禅学理论建设成就之大密切相关,因为,禅门中夙有“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堪与传授”参见黄檗《传心法要》)之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可忽视对洞孤宗、尤其是洞山禅法的研究。  我们研究...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4567861.html
  • 小乘佛藏形态论

    小乘佛藏形态论)   陈士强   佛祖释迦牟尼在世之时,虽然已有根据直接的听闻或间接的传授而能讽诵若干篇佛语此为口语佛经的原型)的僧人,但由于那时尚未对佛典作系统的分类整理,因而还没有&...复杂起来,倘若再不用统一的纪律和制度来指导僧尼的活动,僧团就无法健康地生存和发展,戒律就是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佛教戒律的最初形式,是性质属于止持戒的“波罗提木叉”...

    陈士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0468562.html
  • 观音传说 

      观音传说 )   引言: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63988661.html
  • 圣像灵异篇

    扶南国的石佛。据感通记说:此像是宋孝武帝征扶南古暹罗国)时获之,是佛灭后300年北天竺阿罗汉优婆质那所造。第600年有佛奈遮罗汉,生后母亡,因念母恩,取回此像供养。孝武帝能获此像,亦罗汉之力也。 ...优填王造像之始 佛陀成道后第八年,思欲报答其母--摩耶夫人生育之恩,因而升至忉利天,趺坐于善法堂之金石。摩耶夫人出两道乳润世尊的口唇,以示亲子之缘,佛为其母说法。 当时,人间四众,...

    煮云 撰 之斋 校

    |圣像灵异篇|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7/232250134.html
  • 舍利瑞应篇

      我国舍利塔的始末及其经过情形   阿育王经记载:佛陀在世行乞时,有一童子戏于路旁,以沙土为米面,用来供养世尊。佛见之欢喜,命侍者把小孩供养的沙土,化成泥浆,涂于佛住的地方,用足遍踏其,并对...起来,继续拜到第三天,忽然一座宝塔和舍利从地踊出。   慧德看见宝塔,心花大开,此稀有奇迹,不可多得也。但见塔身高有1尺4寸,宽7寸,色青,似石非石,五层露盘,有门窗,四周有天铃,当中悬着铜盘,似...

    煮云 撰 之斋 校

    舍利瑞应篇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7/184521171.html
  • 菩萨应化篇

    志公乃启文似向龙王)曰:“志病不瘥,就官乞活,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又告诉武帝:可在华光殿讲胜鬓经。武帝依教,请沙门法云讲胜鬓经,当天晚上雨降。志公又叫取一盆水加刀其,俄而大雨倾盆,旱荒解除。 ...孚公稽首愿为弟子,依止大士修行!得三业清净。 弥勒应身 未来佛祖 时有沙门慧集观音大士)来山,大士为说无上菩提,慧集愿为弟子。以后慧集到处弘法时便说:“大士是弥勒应身。” 大士每次...

    煮云 撰 之斋 校

    |菩萨应化篇|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25102268.html
  • 禅宗的开悟

    是烦恼灭,或言断除了二障烦恼障——人我执,所知障——法我执);所谓“静”就是形容涅槃的那种安静的境界;所谓“妙”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我法妙难思”的“妙”,以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无法用来形容它,故名之为妙其妙之体即离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说:“我法妙难思”啊!所谓“离”就是说,世界的一切苦果完全没有了,这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向往的最后归宿。有些人听了佛教经常谈空,于是就认为...

    贾题韬

    |禅宗|开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6/19323110163.html